主页 > 临沧茶区 > 临沧:一座低调的宝藏之城
2020年02月01日

临沧:一座低调的宝藏之城

就算在云南人眼中,这座城市都是一个显得非常神秘的地方。这里既洋溢着古老民族的奔放热情,又浸润着古朴乡村的宁静淡雅;这里几乎涵盖了亚热带的所有自然生态,又是拥有万亩茶山的“天下茶仓”。

神秘与低调——是临沧的面纱。

拨开这层面纱,你将看到一个充满魅力的、被严重低估的宝藏临沧。

天下茶山 出临沧

临沧地处北回归线,境内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其得天独厚的、最适宜茶树生长发育的生态、海拔、土壤、温度、光照、水分、空气等自然环境要素造就了临沧茶区80余万亩的野生古茶树群落。让临沧茶区成为了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和核心地带。

临沧是世界著名的云南大叶种茶的故乡,境内有众多规模连片的野生茶树群分布,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人工栽培大茶树。

锦绣茶王,位于凤庆县香竹箐,树龄超3200年,是凤庆栽培型古茶树的代表,树干直径1.84米,也是世界上最粗大的古茶树

冰岛,昔归,大雪山,忙肺。

声名远扬的临沧四小龙,每一个都为爱茶者所熟知。勐库茶以冰岛茶独占鳌头,大雪山(邦马大雪山)紧随其后,其次邦东昔归在东,永德忙肺在西,皆各有不同、独具风味。

怡然之居 恒春之都

相比昆明,临沧更配得上春城的美名。

临沧市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位于东经98°40′至100°32′,北纬23°05′至25°03′之间,北回归线横穿辖区南部。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8.5℃,素有“亚洲恒温之城”、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的美誉。

临沧市地处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南延部分,属滇西纵谷区。全境重峦叠嶂,群峰纵横。境内最高点为海拔3429米的永德大雪山,最低点为海拔450米的孟定清水河,相对高差达2979米。

巨大的地势高差,加之接近70%的森林覆盖率和保存完好的原始林区,创造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垂直立体自然气候奇观。

邦马、勐库、永德、邦东四座大雪山巍然而立,澜沧江穿境而过,南汀河、南捧河、永康河、南滚河等母亲河孕育了临沧的璀璨文明。

有人说,三生有幸来临沧。也有人说,临沧是最适合宜居一生的幸福之城。盛易祥。

无数人选择留在这里,有人留一阵,治愈城市的纷繁烦恼;有人选择留一生,把心和余生都交给这座城市。

这不仅是因为临沧终年宜人的气候,也不仅是因为绵延千里的重峦山脉和森林绝景,不仅是因为它的美食、它的好客、它的热情,更是因为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它,因为它的遗世独立,而保留的古老的传承、独特的人文和绚丽的文化,让这座城市成为一个既有自然的质朴与宁静、又有人文的厚重与热情的福地。就如同普洱茶一般,入口清香,回味无穷。

临沧,就是彩云之南上的一个翡翠之冠。

超然世外 千年佤乡

如果你问哪里是体验佤文化最好的地方。

我会告诉你:中国·临沧。

临沧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全市拥有佤族人口35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区,神奇美丽的阿佤山,有闻名海内外距今3500多年历史,中国八大古崖画之一的沧源崖画;有与缅甸山水相连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建于清代道光年间,集建筑、雕刻、绘画为一体的云南民族地区南传佛教代表建筑之一的广允佛寺;有丰富的佤族民间文学艺术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发舞享誉中外,集中展现了中国佤族文化的内涵。

除此之外,临沧还是一个拥有23个少数民族、11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城市,彝族、佤族、傣族、拉祜族、布朗族、傈僳族、回族、苗族、德昂族、白族和景颇族在这座城市共同生活,创造了充满魅力、多姿多彩的璀璨文化。

佤王宴、傣王宴、酸笋鸡、手抓饭、粑粑卷、鸡肉烂饭等特色美食,火把节、篝火狂欢、佤族歌舞等特色民俗活动,无不在昭示着临沧人丰富、自足、热情、活力的生活方式。

秘境临沧 宝藏之城

这里有风格迥异的高原峡谷、森林草甸、高山湖泊、万亩茶山,有千年崖画、茶马古道、古法造纸、边境风情。

在这里不单能领略佤乡秘境,更能品味古老的大叶种茶的韵味,感受千年茶马古道的岁月痕迹。

同时,临沧作为面向南亚、肩挑两洋、通江达海的边关枢纽之城,也有着更大的野心。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随着临沧的交通系统进一步完善,政策也一步步落实,如今的临沧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昂扬奋进。260万临沧各族儿女将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奋力创造更多“临沧精彩”,开创临沧更加美好的明天。

而这一切,都是临沧这座城市等待我们去挖掘和认识的宝藏。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20070419075058164.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