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普洱茶过分的强调产地细分是自掘坟墓
2020年02月01日

普洱茶过分的强调产地细分是自掘坟墓

 我始终认为当今的普洱茶尤其是生普,不断地强调山头、不断的产地细分,是自掘坟墓。
我自己是1999年厝居大理,开始喝下关沱茶。慢慢地开始身边有圈当地喝普洱茶的朋友,2000年开始接触了西双版纳茶区的普洱茶,2006年定制了自己第一批产地普洱茶;2008年开始我又爱上了临沧茶区的普洱茶。可以说,对于刚开始接触普洱茶的我,一下子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天地,一度沉迷。但是时光到了2015年,我开始慢慢减弱了对普洱茶的兴趣,目前喝的比较多的是一些熟普还有自己定制的临沧茶区的生普
我为什么对生普的兴趣寥寥?因为它越来越不像是一个饮品,变成了高精尖资源独有产品。我喝一款茶,乃至任何人喝茶,其实是一种趣味——来源于这种饮品的“风土”,而风土其实是茶树品种、生长与环境和制作工艺三个主要因素协同组成的。茶树品种,是上天的选择与恩赐,代表了“天”;生长与环境,是气候、土壤、纬度、海拔等等的综合体,代表了“地”;茶的制作工艺,是人的思维结构与制茶实践的交互反应,代表了“人”。所有的茶,都应该是天、地、人交织的产物,单独放大其中任一点,都是有问题的。生普的炒作思路就是极度夸张的放大原产地,细分到充斥着赤裸裸的金钱欲望而不是茶香。小产区不行,还要分到山头,山头也不行了,还要细分到村寨;村寨还要分个里寨、外寨、其他民族寨还是汉人寨。喝生普,没啥可比的,就是比个稀有度,甚至大师层出不穷,喝一口告诉你这是哪个村寨的茶,绝不是旁边离个几十米的另一个村寨的茶。我不评论人的味觉能否精确到这个程度,我就是说,如果喝茶变成了“屠龙之术”,我不想在这个方面浪费时间,我更愿意感受到茶作为食品、饮品的滋味、汤感,看着时光,享受当下。
更何况,天地人三个元素里,其实“人”是贯穿着的。茶树品种,有人不断的驯化、栽培、优选;生长和环境,有人不断地选择、调适、匹配、发掘。没有人的身影,仅仅强调山头的稀缺性,这是无源之水;没有人的对茶认知和制作技术的发展,仅仅强调古老历史、野生、古树,那是开历史的倒车。
这个“人”是丰富的,它不仅仅是制作者。从另个角度,它就是“顾客”。产地再细分,那是产品本身的资源稀缺,和顾客有什么关系?唯一的关系就是作为金融产品炒作。我不评论它的经济合理性,我就是说,作为喝茶的人,我不理解,我认为也没有必要。茶乃至茶产业的发展,不应该是仅仅增加茶的广度,而更应该着眼于茶的深度。顾客就是市场,市场需求是创造、是挖掘,是需求引导消费、消费指向产品,而不是依然是非常落后的“产供销”思想——我生产了茶品,我自己觉得不错,顾客就应该买,不买我就促销。这个逻辑本身有没有问题?起码里面bug很多。新冠疫情期间乃至后疫情较长的时期里,顾客有没有对茶香味口罩的需求?有没有对茶叶能否深度开发、研制出来天然安全保护肺部、增强呼吸顺畅产品的需求?有人做吗?没有。茶圈子还在津津乐道的是干什么呢?抢山头、做直播、找专家炒作。我想问:增加了茶叶的什么附加价值?对茶行业、茶产业产生了什么真实贡献?借用一句歌词:全都是泡沫,只一刹的花火……
期待着,什么时候普洱茶圈子侃侃而谈的是茶叶的技术、茶汤的口感、解决顾客什么需求、适应什么样的顾客喜好,那就是普洱茶的另一番天地了。如果还是在产地细分里夸张的演绎,我不觉得高端,那是真正的low,甚至低到了坟墓里。
来源:李韬茶生活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48.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