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圆成号2019昔归青饼普洱茶
2020年02月01日

圆成号2019昔归青饼普洱茶

每当提起昔归二字,不经让我想到诗中所写的场景“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昔归茶这么出名,兴许也有名字好听的功劳吧。
昔归,临沧邦东乡邦东行政村,乃山区。离村委会12公里,距乡政府16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海拔750米,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200毫米。昔归古茶园多分布在半山一带,混生于森林中,古树茶树龄约200年,较大的茶树基围在60~110厘米。清末民初《缅宁县志》记载:“种茶人户全县约六、七千户,忙麓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这里说的蛮鹿,现称为忙麓,锡规现称为昔归。
昔归是一款非常好的普洱茶。真正的昔归古树茶的品质是非常好的,茶气足,茶味饱满,回甘迅速、强烈呈冰糖甜。它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特征,存放三、五年以后会有一个特殊的香味儿,就是云南的干巴菌香。在普洱茶的江湖中,有人形容是“临沧班章”,还有人称它为“低海拔之王”,似乎昔归茶留给茶客们的印象,是霸气的王者风范。昔归茶质能有如此特点,与其所生长的环境,及特殊茶树品种密不可分。
在茶人们的固有认知里“高山云雾“是好茶的标准,可是昔归却是例外,昔归所处的临沧市邦东乡地处澜沧江中游,在邦东最高海拔达3200米以上,而且最低的海拔昔归海拔仅有700米。
高山云雾之所以能出好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海拔的云雾阻挡部分太阳光照,使得茶叶中主要显苦涩的多酚类物质减少,同时经过云雾漫反射而来的蓝紫光,有利于茶叶中香气物质及带来甜度、鲜爽度的氨基酸类物质合成增多,同时充足云雾水汽使得茶叶的持嫩性增强。
而昔归茶园,虽然海拔不高,但山脚下便是缓缓而过的澜沧江,由于江水水汽蒸发在一定程度上类似高山云雾环境。
再加上该地多石头,许多古茶树就生长在石头缝里。早在唐代陆羽的《茶经》里就记载,“其地,上者生烂石”。岩石风化带来丰富的矿质元素,也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最早出现昔归的记载是在清末民初《缅宁县志》记载:“种茶人户全县约六、七千户,邦东乡则蛮鹿、锡规尤特著,蛮鹿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这里说的蛮鹿,现称为忙麓,锡规现称为昔归。至于昔归茶的特点最常见的形容便是“柳叶形,黑荆条,背无毛,梗难瞧“,昔归也算是典型的难看好喝的茶。
虽然有“临沧班章”之称,但实际上昔归的滋味与班章还是有明显的区别,“刚柔并济”是更适合形容昔归的词,和大部分的临沧茶一样。
昔归也有明显的高甜度,高香气,不同之处在于昔归整体风味更加协调,滋味浓郁,涩度没有其他临沧茶那么显,且更有阳刚之气,最独特之处在于昔归茶有“菌香”这是它区别于其他茶的重要特点。就汤感而言,细腻却不寡淡,浑厚饱满,丰富的层次,弹牙的口感。
喝圓成昔归,品味临沧茶滋味巅峰。
昔归茶有着一股独特的兰香,也有说是冰糖香,山野的气韵很浓厚,高扬饱满且极富张力,是昔归茶的重要标志,而新茶还别有一种清新的乔木味。
这些各具特色的气息混合在一起,会久久停留在杯底和齿颊间,层次多且绵绵不断。
茶汤金黄而透亮,口感饱满、柔滑,水路细腻,入口时有轻微的苦味,瞬间便化苦为甘,一种类似蜜甜的回味从喉间到舌底涌出,持久而深远,尤其从第三泡开始,这种感觉会非常强烈,到后期即使会变得平和一些,蜜甜依然很明显。而且昔归的茶气很足,到了中期,甚至有发汗、微醺的感觉。
圆成号这款2019昔归生饼,可说是昔归茶的典型,有昔归茶所有的特点,汤味、茶香辨识度很高,彼此相得益彰,堪称经典。
昔归茶产区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绑东乡境内的昔归村忙麓山。海拔750米,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200毫米,十分利于茶树的生长。 昔归古茶园多分布在半山一带,与诸多原始林木混生,树龄长(约200年上下),茶区产茶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大规模种茶史至少百年以上。
下面是一位老茶客对昔归的感受与评价:
一,关于霸气,15秒内,充斥苦涩,然后回甘(这个评的是春茶);二,水非常关键,忙麓山里的泉水,对比临沧市区桶装水,夸张点说,有30%的加分值;三,所谓菌子香,是关于昔归茶的传说,这种香型的描述,并不确切,但是大家可以试着体会;四,昔归春茶和秋茶;有70%的落差(形容差距),但我依然认为,忙麓茶,即便是秋茶,仍然很强大;五 ,纯度与浓强度,相当于2003年的老班章。如果让我出价,那么忙麓山春茶,是我愿意用目前老班章三倍价格购买的它;六,昔归茶的后半段,与茶王树的后半段,有相似之处。
昔归茶开汤,汤色淡黄清亮,入口即香,无杂味,味甘;三泡后回甘更明显,香气高锐,两颊与舌底生津,舌面感觉微涩,化得很快;四~六泡,香气如兰,冰糖香渐显,水质较粘稠,重手泡后苦现,较轻,易化;七泡后汤色几乎未变,淳厚,更佳,尚微涩,喉韵深,回味悠长;十泡后水渐淡,甜味稍减,回甘好,冰糖香尚存。
来源:圆成号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2007127192947377_2.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