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易武茶区 > 易武种茶、制茶、商号及古道
2020年02月01日

易武种茶、制茶、商号及古道

易武旧城的石板道保留完好,这格局让人完全能认出它当年的繁荣,易武乡是我在云南所见过的保留最完整的小镇,很多旧时商号的房屋都还在,老房子形制是“一颗印”。这里的房子、街道、城的样子显然有石屏的影子,就连当地说的话也和石屏话差不多。在车顺来家,我们在其家堆包谷的楼阁上见到了“瑞贡天朝”的大匾,这是当年车家送贡茶到北京给皇帝老爷喝,回到云南得到的匾。在一墙角放一火烧的熨斗,赵芸20元钱从老乡手里买下。旧的老式民房该不会藏有更多的文物吧!我们建议乡政府和张毅多多留心,有机会时办一个易武茶博物馆,那将会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易武的种茶史悠久,据说公元200多年就开始种植茶叶了。当地很多人认为是三国诸葛亮教会他们种茶的,按张毅先生的见解,易武种植茶不会晚于唐代,宋代时就形成规模。但战乱叠起,易武茶山开始衰败。这里的茶最早的应该是“本族”种植。“本族”是当地人的称呼,现划为彝族,当地人认为它的风俗习惯、语言和彝族不同,他们是公认的最早的“土著”,从种种迹象来看,“本族”和布朗族的关系更密切一些。明末清初以来,大量石屏人移居易武,他们恢复了过去的老茶园,还大量种植,乾隆年间易武茶名声大震。当地传统种植茶是“棵对棵满山坡”,用的是“挖塘种籽”,这种传统种植法就是投产慢,产量低,而且茶树是乔木型,采茶时要爬到树上去,这种茶的味道要好。老茶园种植稀,透光、透气,病虫害也少,所以茶树营养吸收好,种茶者只要锄锄草,根本不用施肥料。现今坡台地的密植茶叶,速成高产,头年就有收成,三年高产。易武是湿热气候,茶叶容易生病虫,使用农药则成本高,造成茶叶质量不好。做传统的普洱茶,还是要老茶园的才好。
茶王树寨茶王树很古老①,两人合抱,茎围约3.4公尺,高十多公尺,光一水茶(一年采四水茶)可采干茶一担零一只(一担约92公斤,一只46公斤),主干已枯死,后来长出三新枝,直径都在20公分以上,省农科院茶科所所长蒋铨、易武农技站张绍儒、杨家寨、张六四、段寿诏等4人在这里见到大片茶林都高达6—7公尺,粗的有1.2公尺,小的50多公分,是大茶树落下的茶籽自然生长而起的,为栽培型大叶种茶。有一棵茶树茎围104公分,分四枝。一棵茎围120公分,长出四枝。蒋铨所长认为:此片茶树平均茎粗不下江外(澜沧江以西)勐海县南糯山茶,南糯山茶树栽培于当地亻爱尼人55代以前,这里的茶树林树龄显然也不会低于南糯山的茶树群。
1985年10月,勐腊副县长伍水文及易武区委书记周灿环等5人在易武黑水丫口见的大茶树高11.3公尺,茎围208公分,属栽培型大叶白毫。
棵对棵满山坡的种植方法,以株行距2米挖塘,每塘放茶籽二至三粒,开始产量低,10年后进入盛产期,亩产干茶35———40公斤,一年采四次,可得春茶、二水茶、三水茶、谷花茶。春茶、谷花茶最好,采茶要留叶,有三叶的留一叶,四叶的留二叶,采谷花茶时老叶要抹掉以便来年春茶好,并方便采摘(新茶园不抹老叶)。
按季节采茶,春草除留鱼叶外,留一至二片真叶,二水茶、三水茶、谷花茶留一至二片真叶,鸡爪枝要去掉。
当地有很多有关茶的民谚,如“七挖金,八挖银,九月、十月管明春”。“茶园不挖,茶叶不发”。
六大茶山是:易武、倚邦、攸乐、曼洒、曼砖、革登。现在来说,易武、蛮砖、攸乐还盛产大量的茶,其它留下的不多了。
李佛一《镇越县新志稿》载,易武的茶产量:嘉庆、道光易武产茶7万担,光绪20年前后2万担,民国7———8年产6———7千担。
《版纳文史资料》说:抗战前夕,曼砖茶区产茶1千担,倚邦产茶1千担,革登有5百担,而易武可产5千担。
清在易武曾设“钱粮茶务军功司厅”,每年解贡茶66666斤。
《红楼梦》有诗云:“普洱名茶喷鼻香,饮茶谁识采茶忙,若怜南国采茶女,忍渴登高与共赏”。
清乾隆(1736)时,易武的同兴、同庆商号制成七子饼茶、方茶、沱茶。这是一种大的突破,使普洱茶更加利于运输。
易武主要产茶区包括:麻黑、曼洛、易武、易田等四乡。
易武茶人视孔明为茶祖,每年的农历7月23日孔明生日时要举行茶祖会。
清道光14年(1835),易武街面有2———3尺宽的石板路12条,有2.69公里。道光25年(1846年),铺240公里,茶道通向曼撒、蛮砖、倚邦、补远等地。
易武有同兴(同顺祥)、同庆、同昌、乾利贞、同泰昌、泰来祥、余文昌、守兴昌、庆春号、中和祥、元泰丰、车顺等茶号,本地所产茶历来被称“正山贡茶”,“例贡进士”,这是对易武茶的最佳褒奖。
元宝茶由4种茶配制而成,重4两6钱,制作工具:特制铜蒸筒、茶袋、梭片、揉茶石、蒸汽铁锅,有蒸汽孔的密封锅盖,凉架、竹篾、压力设备、包袋纸、笋叶等。整个加工茶的过程是:装茶、蒸茶、揉茶、压茶、解茶、凉茶、包茶、烧火、加水等,制茶多在年底和年初进行。
抗战前,揉茶技工每人每天2元5角(半开银元),而称茶、装茶者2元,其余每人每天1———1.5元,一日三餐酒肉招待,一组8———9人组成,加工5担茶。
同兴号老板向纯武让唐占春儿子唐福寿揉茶,吃饭时,唐见肉下是酸菜,占碗的三分之一,揉时故意随便揉,使二梭露在外面,向老板见后说:唐师傅,这些二梭怎么会露出来?“唐答:”那不是二梭,是酸菜“,向老板理解了其中之意,道歉说:”对不起,招待不周,请包涵,我告诉家人尽量改善“。饭菜好了,茶自然也就揉好了,揉茶活计是很费力气的。
民国19年,同顺祥年加工5百担(每担150市斤),同庆号7百担,乾利贞6百担,联兴1百担,守兴昌2百担,庆春2百担,元泰丰1百担,同昌4百担,东和祥1百担。
同顺祥(中倍行、同兴)雍正10年成立(1733),抗战时庄主是向纯武,年经营5百担茶,资金10万银元,营业额20万,骡马20,驮牛20驮,1948年回石屏。
同庆号是雍正13年(1736)开业,抗战时庄主是刘癸光,年营茶7百担,10万资金,营业20万,骡马30,驮牛30,孙子刘作鼎。
元丰泰,光绪31年(1906)成立,老板是吴炳元,年销茶1百担,奖金1万,营业2万,骡马10匹,孙子有吴浩东、吴炎东。
庆春号(1931年),老板姓许,经营茶2百担,资金3万,营业5万,儿子许康林。
当时运茶的古道有:
1.易武———乌德(老挝)———丰沙里———奠边府(越南)———海防———香港
2.易武———乌德———孟得(越南)———老街———河内———海防———香港(滇越铁路)
3.易武———尚房———南塔(老挝)———万象———勐柔(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