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攸乐古茶山上的两次浩劫,只有绝少部分的茶人解内情
2020年02月01日

攸乐古茶山上的两次浩劫,只有绝少部分的茶人解内情

这是《普洱府志·古迹》中记载的古六大茶山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易武)、攸乐(基诺)的来由。
在六大古茶山中,攸乐古茶山在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种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
攸乐古茶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来讲一讲攸乐茶山的故事,这座历史悠久的基诺人之山,经历了两次浩劫,现如今仍然留存着大片古茶树的茶山。
攸乐茶山也被称为基诺茶山,种茶历史相当悠久,在清朝清末年间,古茶园面积有1万亩左右,几经沧桑,至今大部分被毁,古茶园荒芜面积达70%以上,全乡现存古茶园面积约3000亩。
历史上攸乐不仅作为清宫廷贡茶的原料地,也是思茅、倚邦、易武茶商的原料采集地。甚至历史上著名的“可以兴”茶砖据说就是用攸乐茶制作的。但是关于攸乐古茶山的故事却也是波三折。
攸乐古茶山历史状况。
攸乐山是基诺族的聚居地,基诺族过去称攸乐人,一千多年前,攸乐人便开始在补远江(小黑江)两岸种茶。明朝初年至少已有茶园四千亩以上,明朝末年已有汉商进人攸乐山贩茶。
到清代,攸乐山已有茶园万亩以上,在道光年间已销到印度和欧洲,英国人克拉克在《贵州省和云南省》一书中写到:东印度公司在大吉岭和加尔各答均有中国茶叶代办处管理倚邦和攸乐产的茶。
但是攸乐茶山社会发展缓慢,进入民国农耕技术仍不发达,狩猎和卖茶为主要的经济来源,总体生活水平较低。
清政府改土归流,攸乐茶山经历第一次浩劫。
当时,清政府为了巩固边疆,加强中央集权,增加向中央朝廷缴纳的田税,同时也为了管控茶叶,计划将攸乐山的茨通建成滇南重镇设同知,后这一系列举措就是历史有名的“改土归流”政策。
但是这一举措受到了当地上层人士的抵制和反抗,后在攸乐山一带连年发生起义。战争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更是导致大片的茶山、村寨被毁。
加之瘴疠流行,使官兵、大员们无法驻扎下去,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不得不将攸乐同知移至思茅。
抗日战争爆发,攸乐古茶山第二次浩劫。
后因抗日战争的爆发,六大茶山茶业衰退,以茶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攸乐人生活更加穷困。
再加上当时的兵役和苛税已经让贫困的攸乐人难以承受,所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日趋激化,已到了触即发的时候。
加之茶商杨安元在攸乐山收茶时不尊重攸乐人的习俗,引起攸乐人的愤怒,双方发生冲突后事态扩大。
所以在1941年12月攸乐人联络瑶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举行抗暴起义,战事一直打到小黑江对面的曼林、牛滚塘、秧林、江西湾、倚邦等地。
这场战争持续了两年时间,后来云南省主席龙云出面安抚,才将这场起义平息下来。
但是两年的战乱,给攸乐的经济社会造成了严重的重创,人口急剧减少,茶园大面积荒芜,后又因连年烧山开地种粮,茶园损毁的更多,到20世纪70年底一万亩的茶园仅剩三千多亩。
到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发粮救济茶农,扶持茶叶生产,茶叶产量才逐渐上升。
攸乐古茶山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波折,仍有大片古茶园留存至今,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眷顾”。
珍惜每一饼茶,细嗅每一缕茶香。
来源:匠茶工坊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30.jpg 
 
 1586249267951690.jpg